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陈云龙 吕利丹

责编 |吕利丹

编辑 |温馨

“邯郸3·10初中生杀害同学案”令人震惊之处不仅在于三名犯罪嫌疑人的极端残忍,也在于无论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都是未成年的留守儿童。除了痛心疾首,我们认为有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哪些儿童更有可能遭受欺凌?为什么留守儿童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会如何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如何避免“留守”给儿童带来的安全风险? 

01 

哪些儿童更有可能遭受欺凌? 

校园欺凌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获得系统性研究。挪威心理学家奥维尤思(Dan Olweus)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他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个学生被一名或一群学生反复、故意和系统性地实施消极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身体、言语等形式的攻击行为”。由此可见,校园欺凌包含三个典型要素:(1)存在攻击性行为;(2)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反复的;(3)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的力量不对等,被欺凌者通常难以保护自己(Olweus,1994)。

校园欺凌的特点使得被欺凌者和欺凌者都存在一些典型特征。针对校园欺凌的经验研究表明,遭受校园欺凌与儿童的个人特质、身体状况和父母陪伴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个人特质方面,较强的孤独感(Cheng et al.,  2010)、较低的自控能力(刘程,2020)和较低的自尊水平(谷传华、张文新,2003)等被认为儿童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身体状况方面,存在肥胖、发育迟缓、残疾等特点的弱势儿童更容易成为被欺凌者(Juvonen&Graham,2014)。在家庭特征方面,缺少父母陪伴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这一点在大城市父母缺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均已得到证实(陈洁等,2021;滕洪昌、姚建龙,2018)。相比于被欺凌者,欺凌者在性格、家庭环境等方面也有一些典型特征。一般而言,欺凌者具有敏感、易怒等性格特点,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Olweus,1994),同时这类儿童家庭内部往往缺少情感温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较为简单粗暴(苏春景等,2016)。  

02 

为什么留守儿童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 

留守儿童相比于普通儿童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这一方面表现为留守儿童更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留守儿童较普通儿童更有可能成为欺凌行为的施害者。

留守儿童自身具有易遭受校园欺凌的多重风险。长期亲子分离使得留守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更有可能感到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范志宇、吴岩,2020),而这些情绪会使得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提高。除此之外,长期亲子分离也意味着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保护,这会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长期被欺凌的对象,同时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仅一方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留守儿童遭受欺凌的概率更高(贾宏勇、吴恩慈,2022)。

缺少父母陪伴不仅使得留守儿童缺少及时的家庭保护,也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无法及时得到纠正,最终发展为欺凌甚至犯罪行为。部分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对大龄留守儿童的班级融入与行为规范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宋月萍,2018),祖辈监护儿童和上代监护儿童中存在行为适应困难的比例也明显高于一般儿童(范兴华、方晓义,2010)。 

03 

校园欺凌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和自杀倾向等问题(刘艳丽、陆桂芝,2017;高屾,2018),遭受校园欺凌的儿童呈现出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吴旻等,2022)。长远来看,遭受欺凌也会使得儿童更可能出现行为不良、同伴拒绝等行为适应问题(纪林芹等,2011)。对于欺凌者来说,霸凌他人会导致其性格更加固执、暴躁与狭隘,最终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并被主流社会排斥。

校园欺凌已日益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即将发表于《青年探索》的论文《外出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基于 2022 年中国乡村儿童发展调查数据对校园欺凌与留守经历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在2906名回答校园欺凌问题的10~17岁儿童中,32.1%的农村留守儿童和26.1%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语言欺凌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来看,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内遭受各类欺凌的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关系欺凌和语言欺凌,分别较非留守儿童高出4.1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结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的测量结果来看,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遭受过校园欺凌的非留守儿童和遭受过校园欺凌的留守儿童中存在抑郁倾向和焦虑倾向的比例呈依次上升态势。遭受过校园欺凌的留守儿童存在抑郁倾向的比例超过30%,存在焦虑倾向的比例超过25%,是未遭受校园欺凌留守儿童的两倍。

图 1  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遭受欺凌的比例

数据来源:2022 年中国乡村儿童发展调查

图 2  农村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非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数据来源:2022 年中国乡村儿童发展调查 

(注:身体欺凌指受访儿童过去一年内遭受过同学、朋友或其他同龄人的“推撞”、“拳打脚踢、抽打或用物品打”以及“用刀或其他武器伤害威胁”等三种形式欺凌;关系欺凌指同学、朋友或其他同龄人在过去一年内对受访儿童实施过“不允许其他人和你说话或玩耍”、“不理你,当你不存在”等两种形式欺凌;语言欺凌指同学、朋友或其他同龄人在过去一年内对受访儿童实施过“说你是失败者、胖、丑、笨、没人要等等”、“在你说话的时候起哄、大喊、吹口哨来打断你”等言语攻击行为。)

04 

如何避免“留守”带来的欺凌等不良事件发生

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是避免因“留守”带来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出路。

在近期严八推文《这些年,农村留守儿童过得怎么样?》中,我们基于最新的“七普”数据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状况和近年来最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介绍。根据研究结果,2020 年,我国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流动半年以上的0~17周岁儿童规模为6693万人,占全国儿童人口的比例为22.5%,意味着中国每4 名儿童中就有接近1 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其中,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规模为4177万人,占农村儿童人口的37.9%,意味着平均每3名农村儿童中就有1名留守儿童。45.6% 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外出,也就是说约 1900 万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者其他人一起居住。

可见,我国留守儿童规模仍然庞大。家庭的临时性拆分导致留守家庭功能明显弱化,给大规模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应该也必须减少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国务院 2016 年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继续强调要“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性问题,产生于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大背景下,长远来看,继续贯彻落实上述方针,扫除障碍、多措并举促进流动家庭子女随迁是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儿童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云龙,吕利丹,《外出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青年探索》即将发表。

[2]吕利丹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变动趋势:2010~2020》.《人口研究》2024 年第 1 期。

[3]贾勇宏,吴恩慈. 《农村留守儿童更易遭受校园欺凌吗?——基于1487份农村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教育与经济》2022 年第 2 期。

[4]高屾等. 《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年第 2 期。

[5]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1994, 35 7: 1171-90.

[6]Juvonen J, Graham S H. Bullying in schools: the power of bullies and the plight of victims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4, 65: 159-85.

 

相关链接:

《中国儿童人数持续减少 近半受人口流动影响养育支持不足》

《留守儿童规模助推寄宿学校需求,如何改善办学条件?》

《山村留守儿童,手机的爱与痛|热议》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