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王安迪

责编:张   洋

在学术界,每位研究者都希望自己提出的idea能闪闪发光,不仅在当下能够引起轰动,还能在发表后的数十年里不断被讨论。然而,现实却是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概念能够被持续地使用,大部分的研究只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默默无闻的“一纸paper”。

那么,到底哪些idea能够爆火?为什么有些概念在提出了很久之后仍然被不断使用、阐释,而有一些则逐渐隐入尘烟?究竟哪些因素塑造了idea多样化的生命周期?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许能帮助你在思考自己的研究时更具长远的眼光。

哈佛大学的程梦婕(Mengjie Cheng)及其合作者2023年发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关注到了科学界新观念的传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区分了观念内容——它们如何与现有知识相关,以及它们的社会嵌入性——它们如何被科学社群接受,这两重因素如何影响新观念的传播,以及这些影响随着观念生命周期变化的动态过程。

科学观念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此,学科之间存在着研究视角的差异。科学史更关注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对科学知识和新观念的传播影响,传播学从媒介的视角剖析观念传播中的策略和效果,社会网络分析则试图将科学观念的生成和传播简化为可以被量化的网络,来揭示网络如何促进或限制知识的流动。不同学科也会针对自身关注的核心问题,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对重要观念的演进加以梳理,但这些文献并没有对演化的轨迹差异作出解释。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科学观念的传播既受到观念本身特征的影响,也与其嵌入的科学共同体社群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这篇文章将从内外的双重视角揭示新观念得以在学术界传播的原因,试图回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新观念比其他想法更容易被接受?以及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们的“职业生涯”会如此多样化?

0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目标是探究影响新观念传播的观念层面和社会层面因素,涉及两个关键概念:

观念:论文摘要和关键词中第一次出现的新术语

传播:新观念首次发表后,每年出现该想法不同文章的数量(N)

研究的数据来自从1900到2016年的Web of Science语料库,共涉及38,578,016篇文献中超过70亿个标记词(token words),学科涵盖STEM学科、人文与社会科学。至少对于英文学术界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该文综合运用了自然语言处理(NLP)、社会语义网络分析等方法从原始的庞杂语料中生成解释变量。其中包括:

社会突出性(social prominence):使用者在学术圈的高产程度

社会一致性(social consistency):作者群体使用术语的跨时间一致性

社会嵌入性(social embeddedness):使用该术语的作者之间的合作密度,衡量了该术语是被一个相互连接的研究社群所使用,还是被一组彼此之间关联较弱、较为分散的学者使用

观念突出性(ideational prominence):术语与其他邻近术语共同出现的频率,衡量了新想法在学术语义空间中被遇到的可能性

观念一致性(ideational consistency):新想法和邻近术语共同使用模式的跨时间一致性

观念嵌入性(ideational embeddedness):运用word2vec计算新想法与其邻近术语在语义网络中的位置关系,从而区分新观念是和一组语义相似的术语一起使用,还是位于多个独特的邻近术语组成的“文化空洞”之中

社会层面的特征衡量了使用idea的作者层面的特征,即idea在演化过程中在科学社群中的位置。观念层面的特征则基于与邻近术语的关系衡量了idea本身的属性,这种处理向量化文本的广泛地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02

研究发现

有多少观念能在科学界传播?

一个新观念一旦被提出,平均而言,会被传播至27篇文章中。但新想法的传播分布严重右偏,说明很少有想法能够真正在科学界传播开来。

 

同样广为传播的观念其轨迹存在分化。比如,“暗能源”起步较早,增长速度稳定,而“生物燃料生产”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较快,最近一段时期均超过了“暗能源”的增长。

什么因素在影响新观念的传播?

新观念在生态网络中的定位比它们嵌入的学术社群更容易解释不同观念的传播差异。

1. 内部:新观念在观念生态网络中的定位

当观念的作者将它们与科学内部的突出、基础性的观念相联系,并在一个既定的观念网络内持续地相互关联并定位,以及将其置于公认的核心研究主题和范式中时,这些观念倾向于更广泛地传播。

2. 外部:创造和使用新观念的学者社群

当新观念被知名的学者使用并跨越不同的研究社群时,它们往往会更广泛地传播。作者对于术语的一致性使用对新观念传播的影响很小。

影响因素如何塑造观念的传播轨迹?

上述影响因素在观念的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往往更加突出。一个观念的持续传播,特别是最初提出10年之后,更加取决于其与研究传统的持续紧密联系、在不同研究社区的广泛覆盖以及其一致、连贯的使用。相反,那些仍然孤立于封闭研究社群中且使用不连贯、不一致的观念往往不会传播并逐渐消失。

以社会嵌入性为例,新观念的社会嵌入性越低,也就是使用者跨越更多不同的研究社群,该观念越能够传播,并且这种效应在观念传播的后期更为明显。社会嵌入性每下降一个标准差,可能会使新观念在生命周期初期(1至7年)每年增加一篇发表文章,而在后期(21至23年)这个数字增长至超过15篇额外文章。

讨论:新观念的共鸣

与流行文化中随机出现的新术语(neologisms)相比,学术领域的观念在初始阶段经过严格的筛选,因此不太可能出现迅速增长后迅速衰退的趋势。后续使用这一观念的研究者需要时间来阅读、解释和定位他们自己的研究,在这一智力劳动过程中,不同研究者努力寻找并构建观念的共鸣。

文中举了“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的例子。这个概念最初应用于几个特定物种,目前已经发展到能够更一般性地识别基因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本体论在学术文献中的应用变得更加一致和集中,观念嵌入性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社会嵌入性不断减少,表明该观念逐渐扩散至更多的研究社群。

Perry-Smith和Mannucci (2017)认为,一个观念的学术生涯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始于其创造(生成);然后通过实践被定义和确立,使其与其他观念建立联系(阐述);接着,它被适应到一个局部环境中(推广);最终,它被适应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实施)。本研究的结论进一步为四个阶段作出注脚:在前两个阶段,新观念从最初的不确定性到找到一致性使用的方式(观念一致性)。第三和第四个阶段则展示了已确立的观念如何与核心概念相关联(观念突出性),以及如何在日益扩大的科学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观念嵌入性),这一切都因为它们被关键参与者持续推崇(社会突出性、社会一致性),并在他们特定的合作背景下得到强化(社会嵌入性),扩散至更多的学术社群。

由此看来,发表只是一个idea学术生涯的第一步,后续的被关注、讨论和引用既需要研究本身的切中要害,也需要找到合适的学术社群作为支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对于大部分的学术小白来说,将自己迅速打造成知名学者似乎是个有些难以实现的目标。但找到一个与学科核心研究主题相近、同时又能够具有跨学科解释力的概念,并持之以恒地推动这一概念的使用,或许能让我们idea在学术界的生存周期更长、传播范围更广。

参考文献

Cheng, M., Smith, D. S., Ren, X., Cao, H., Smith, S., & McFarland, D. A. (2023). How new ideas diffuse in 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8(3), 522-561.

Perry-Smith, J. E., & Mannucci, P. V. (2017). From creativity to innovation: The social network drivers of the four phases of the idea journe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2(1), 53-79.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42篇文章 19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