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撰文:沈洋
责编:钱岳
近日教育部回复《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起社会热议。[1] 提案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男性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男孩“女性气质化”。[2]他认为,“中国男性青少年有‘女性化’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这样的判断似乎有些危言耸听。
▲来源:电影《城市猎人》
提案者大概没有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大多数人都有“柔软”“自卑”或者“胆怯”的时候。把这些性格特征与“女性”相关联,体现了性别刻板印象,有性别歧视之嫌。男性“柔软”“自卑”与“胆怯”如何与中华民族的存亡相联系,这其中的机制还有待论证。
如果男性真如提案者所言柔软与胆怯,为什么每年还有这么多性侵、家暴的案件存在?提案者仅凭自己的“观察”,提出与自己专业无关的提案,我们有理由质疑,这个提案是否是个真问题?
▲来源:www.pexels.com
在我国,认为男孩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的人通常把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受日韩文化影响,男性阴柔气质盛行;
第二,在青少年群体家庭教育中,由于父亲缺位,妈妈和上一辈女性扮演主要育儿角色,使许多男孩受到女性化影响;
第三,从幼儿园到中学,学校里女老师占多数,男孩从小受的教育偏柔性;
第四,女孩的强势造成了男孩的腼腆与弱势。
而实际情况是,这四点原因都站不住脚。
第一,娱乐圈呈现柔美形象的男明星比例在这几十年呈上升趋势,这也可以解读为男性形象趋于多元化。对于这些男明星的评价呈两极化,他们也承受着“娘炮”的骂名。他们的粉丝以女性为主。因此,普通男性多大程度上会认同这些柔美型男明星,继而受其影响而在言行举止上变得柔美?目前缺乏相关研究。
▲来源:《唐人街探案2》
第二,儿童自古以来的主要照料人皆为女性,并没有证据证明当代男孩比过去的更容易受到照料者“女性特征”的影响。
▲来源:www.pexels.com
第三,同理,没有证据说明接受女老师指导过的男孩“偏柔性”,就像没有证据说明在男老师居多的年代,女学生性格会“偏阳刚”一样。事实上,基于已有研究(Kivel 2010)[3]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男孩在社会化过程初期开始,就被要求展示男子气概,被要求变得坚强、有攻击性、爱好竞争、不轻易表露情感以及独立,这与教养人身份或者性别无关。徐玉炜和他的合作者在中国北方的调研发现,没有迹象表明男幼师会挑战传统的男女性别特征。相反,男女教师都在加强性别的刻板印象。[4]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性占比都高于男性。在小学阶段女教师占比70%,在学前教育阶段这一数字是97.79%。[5]事实上,在学前教育阶段和小学阶段女老师比例偏高,也是性别偏见/性别刻板印象的结果。男性被认为要“像个男子汉”,而照护工作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因此选择当幼儿园老师等职业的男性比例非常低。
▲来源: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594/twwd/201911/t20191129_410190.html
第四,女孩的“强势”与女性社会地位上升造成了“男孩危机”这一论调也屡见不鲜。有关“男孩危机”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1900年代,美国的公共讨论就提到,男孩与女性,包括女教师的接触过多,这会影响他们的男子气概(manhood)。2000年后,由于在不少发达国家女性的学业成绩全面超过男性,这样的论调开始回潮,由学业成绩落后带来的 “男孩危机”被认为对美国的发展是个威胁。[6]
“男孩危机”相关讨论在我国也不罕见。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代女孩更加“强势”,男孩更加“腼腆”,也没有证据表明女孩学业成绩上升会导致男孩性格发生变化。女孩的崛起应该被认为是性别趋于平等的象征,而不是对于男孩的威胁。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中小学阶段女孩的学业成绩全面超越男孩,但女性在职场却屡遭性别歧视,收入也仅占男性的7成左右。
▲来源:百度资讯
基于我们的研究发现(点击跳转原文),女孩在校期间,她们经历了去性别化的教育竞争。她们被要求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考入名牌大学。在这个阶段,家长、老师和社会对她们的主要期待是去性别化的。然而,在结婚生孩子后,社会期待女性以家庭为中心,期待女性在家庭中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默认家庭内男女角色不同。这些期待促使职业女性接受了性别化的角色。因此,她们为了家庭调整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经历了性别的 “再社会化”,接纳与遵循了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而她们丈夫的职业受到结婚生孩子的影响较小。
▲来源:网络
从毛时代开始,女性全面进入男性曾经主导的公共领域,而男性进入私领域的程度则缓慢许多。“妇女能顶半边天”里的“天”局限在公共领域,在私领域中男性从来没有担任过“半边天”的角色。因此,男孩危机何在?这是否能称之为女孩危机?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是谁在把男孩问题化?为什么“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个问题?呼声最高的似乎是如提案者斯泽夫等掌握话语权的中老年男性。
▲来源:CGTN
性别研究学者康奈尔提出了霸权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的概念。霸权男性特质是规范性的,它意味着通过文化、制度和规劝来实现的支配。这一概念反映出一部分男性寻求统治另一部分男性以及女性,并且鼓励男性内化这一主导类型的男性气质。希望男孩保持阳刚之气,与女性气质有所区分这一观念,可以说是霸权男性气质在公共领域的呈现。
比起“男性青年少女性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规范化的霸权男性气质之下,有的男性容易因为过于“阴柔”的气质而被边缘化,成为被其他男孩孤立和霸凌的对象。此外,我们应该警惕旺盛型男性气质(hypermasculinity),即男性在体力、侵略性、性等方面的夸大表现,这些很可能与男性犯罪率居高不下有关。
综上所述,“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个伪问题,即使有部分男性青少年显得阴柔,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是男性的权利。教育部计划通过体育教育来增加对学生“阳刚之气”培养这一回复也是隔靴搔痒。增加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成长有益,无关男女。如果阳刚意味着坚强、自信和大胆,那么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向往的品质,无论男女。性别刻板印象局限了人的发展,对男女都是束缚。如何用去性别化的词语重新概括这些美好品质,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同时,我们也需要承认人性中“柔软”、“自卑”以及“胆怯”的一面,对青少年对自己都多些宽容与理解。
参考文献
[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998875
[2] http://news.ifeng.com/c/83QfmEWDnb0
https://k.sina.com.cn/article_2343698037_m8bb1fe7503300nwx8.html?cre=tianyi&mod=pcpager_tech&loc=12&r=9&rfunc=51&tj=none&tr=9&from=news&subch=onews
[3] Kivel, P. (2010). The act-like-a-man box. In M. Kimmel & M.Messner (Eds.), Men’s lives (8th ed., pp. 83–85). Boston: Allyn and Bacon.
[4] Xu, Y., & Waniganayake, M. (2018).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gender and male teacher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centres in China.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48(4), 518-534.
[5]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0611_464798.html
[6]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opinions/2006/04/09/the-myth-of-the-boy-crisis/6e0e8e97-4365-4ce5-aff6-6b5d90a19bd5/
沈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缪斯夫人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