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钱岳
早上一起来,就看到微博炸开了锅,原来是马伊琍和文章离婚了。看到他俩的离婚宣言,我感觉马伊琍的“往后,各生欢喜”显然比文章的“余生漫漫,依然亲情守候”要潇洒和实际得多。
 
 
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在马伊琍和文章离婚之前,有关中国离婚率的各种消息在网络上已经得到了很多关注;网上有各种结婚、离婚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解读,但鱼龙混杂。
 
我最近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胡扬教授在学术期刊Demographic Research上发了一篇有关再婚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我们整合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85年到2016年的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的数据。在讨论数据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数据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代表什么意思?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粗结婚率表示每1000人里的结婚对数,而粗离婚率是指每1000人里的离婚对数;用当年的结婚(或离婚)总数除以当年的总人口数,很方便可以算出。这个指标叫粗(结/离)婚率,因为它们真的很粗略。大家可以想想,总人口里很多儿童,根本没有结婚、离婚的风险,把他们放在算结/离婚率的分母里,显然非常粗略。但是,国家的总人数和结婚、离婚的总对数,是非常容易得到的统计资料,所以,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也相对容易获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婚姻/家庭的变化趋势。
 
那么中国的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到底在怎么变化呢?
 
下面这张图里,有小圆点的线表示的是中国粗结婚率的变化趋势,带小三角的线表示的是粗离婚率的变化趋势。
 
 
我们看到,1985年以来,中国的粗结婚率是波动的:1985年到2005年左右,粗结婚率下降,然后2005到2012年,粗结婚率上升,甚至在2013年达到1985年以来的历史高点,而从2013年到2016年,结婚率直线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粗结婚率其实比1985年的粗结婚率还略高,所以媒体里很多鼓吹“中国结婚率再创新低”的言论,并不属实。
 
对比来看,中国粗离婚率的变化则有规律得多:从1985年到2016年,粗离婚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在2002年之后,粗离婚率的上升明显加快了。尽管粗离婚率一直在上升,在2016年时,它还是比粗结婚率要低多了。因此,所谓的“中国的离婚率超过结婚率,你还敢不敢结婚?”之类的言论,也大多是耸人听闻。
 
离婚,并不意味着之后就一辈子单身了。相反,离婚后“各生欢喜”的人挺多的。伴随着中国离婚率的升高,再婚的人也在增加。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85年结婚的人里面,只有3%的人是再婚,而2016年结婚的人里面,超过16%的人都是再婚。
 
以前一说起离婚,大家想到的都是负心男休妻。但是,研究发现(Sayer et al. 2011),在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西方国家,超过三分之二的离婚都是女性提出来的!在中国,我没有找到官方的数据,但看到有新闻说:“中国民政部与法院的统计表明,从2008年至今所有离婚案件与诉讼,70%-80%是女方提出的离婚。”如果这个数据属实,那么中国的离婚也变成了和西方国家差不多,大多数由女方提出。
 
我看了几篇八卦分析文,都剖析了文章出轨后,事业一路走低,整个人也变得很颓废;马伊琍反而通过演《我的前半生》、《找到你》等影视剧,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女性的事业确实是“人到中年,优雅离婚”的前提。马里兰大学的Liana C. Sayer教授和她的合作者发现,在那些对目前婚姻不满意的女性里,如果女性有事业,会提高她们离开这段不满意的婚姻的几率。换句话说,有事业,可以帮助女性主动离开质量低的婚姻。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女性有事业、有经济实力,可以增加她们在婚姻中的筹码,那么她们为什么不用这些筹码来让丈夫改变,从而把不满意的婚姻变成满意的婚姻,而是选择离开呢?这个研究进一步提出,女性在婚姻中想要男性做出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参见《陈建斌把蒋勤勤气哭了!真的是因为他懒吗?》)。在女性想通过丈夫改变来提高婚姻满意度时,往往陷入一种“你说我听,但就是无作为”的僵局。所以,当女性有事业、有独立的经济基础时,面对不开心的婚姻,她们往往不是让丈夫改变,而是用她们的资源,让自己有底气地离开这段不尽人意的婚姻。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马伊琍真的是活得潇洒通透呀。一句“你我深爱过,努力过,彼此成就过。往后,各生欢喜。”道尽爱情与婚姻的真谛。马伊琍自然是幸运的,虽然结婚后以家庭为重,但当婚姻出现危机后,成功复出,事业再登高峰。但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女性,在婚后因为家庭原因而放弃事业,如果人到中年,婚姻出现危机,她们有如此潇洒地说“往后,各生欢喜”的底气吗?
 
参考文献
 
Hu, Y., & Qian, Y. (2019). Educational and age assortative mating in China: The importance of marriage order. Demographic Research. (Two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work)
 
Sayer, L. C., England, P., Allison, P. D., & Kangas, N. (2011). She left, he left: How employment and satisfaction affect women’s and men’s decisions to leave marriag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6(6), 1982-2018.
 
https://news.163.com/19/0129/00/E6L9R23P00018M4D.html
 
文章转载自“缪斯夫人”微信公众号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2篇文章 10天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