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任远
 
这两天通过网络看到疫情控制的ABCD模型,和鼓励B类人口坚持居家对于疫情防治具有作用的帖子,觉得简单明了,非常有道理。今天又琢磨了一下这个模型,略有所得:
 
A=常住湖北疫区人口(A1)+疫情流行期中到达过湖北疫区的人口(A2)
 
C=A1和A2人口中在流动的到达地区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口
 
B=A1和A2人口在流动过程中曾经接触到的人口
 
D=ABC类以外的所有未接触过ABC类人口的安全人口。
 
从逻辑上看:
 
(1)基于武汉封城、湖北封省,将A1控制隔离;
 
(2)A1中部分流出人口(A1a)和A2人口已经离开武汉到了全国(按照估计这部分人有500万),对此加以控制隔离;
 
(3)对所有(A1a+A2)人口有密切接触的人口C加以控制隔离;
 
(4)B人口加以自我隔离14天,其中部分人口会成为疑似和确认人口加以隔离;多数人口则会成为安全人口D。
 
这个意义上,疫情可控是客观可以实现和可以预期的。但客观加以估计,在这个人口体系中仍然有分时间别的病毒历险人口:
 
(1)A1人口中仍然应该会有极少的离开疫区人口A1a(t)。
 
(2)A2人口中仍然会有部分未能确认登记的人口,如果以A2人口的确认登记率p,那么存在(1-p)*A2(t)的人口是病毒风险人口。
 
(3)C类人口,作为A1a和A2密切接触的人口,实际上是一个边界比较模糊的群体。例如家庭成员是密切接触者,一起聚会过的人群也是密切接触者。现实中掌握的密切接触者C'和实际的C会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CG(t)也是一个病毒风险人口。CG(t)中还包括(1-p)*A2(t)的密切接触人口,实际上也是无法掌控的。
 
(4)在B类人口中,逻辑上可以通过全部自我居家隔离封锁流动性,将B类人口造成的病毒蔓延控制为0。但是应该认为这样的假设过于立项。由于B(t)和CG(t)的社会接触带来传播,B类人口的疾病风险扩散可以控制得极低,但不会为0,而部分D(t)人口也仍然会转变成为(t+1)期的B类人口。因此B类人口是一个虽然染病率很低,但仍然是存在病毒风险的动态的人口B(t)。
 
因此,可以认为ABCD的疫情防控模型是非常有价值的,避免了病毒以一个非控状态下的人际感染模式造成的恐怖局面。似乎最近柳叶刀的一篇论文是估算了在这个非控状态下的全球爆发灾难。但是,只要A1a(t),(1-p)*A2(t),B(t),CG(t)这些不同的历险人口客观上不会降低为零,就会在其各自不同的染病率风险下发生作用,疫情会在一个远低于非控流行状态的局面下逐步实现向更低水平的收缩。在理想模型下,可以通过14天零流动性解决疫情,但这个乐观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疫情流行的未来趋势显然受到人口流动性和相互接触程度的影响。只能期望在ABCD模型的管控约束下,使新发疑似和确诊数量在一个时期内逐步减少,从而实现疫情控制的改善趋势。考虑到极低的人口流动性和长期的流动性阻断对国民经济将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相对于鼓励B类人口坚持居家的控制人口流动性,更需要提倡的是重视通过口罩使用等方式来降低接触程度,阻断病毒传播。而且,显然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和武汉的内部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人口流动性阻断和疾病救治,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
 
文章来源于观云集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1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