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疫情以来虽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停摆了,但是娱乐圈内的八卦却没有消停:从号称“时间管理大师”的罗志祥,到流浪地球走红的屈楚萧都展示了相当复杂的情感纠葛。对于普通的吃瓜群众来说,吃瓜的最大障碍可能就在于分不清里面的女性谁是谁,因为她们大多长着类似的”网红脸“。为什么这些年来会出现这么多整齐划一的”网红脸“?
 
  前几天papi酱在母亲节po出一张抱着宝宝的照片,调侃做母亲比任何工作都难。Papi酱一觉醒来一脸懵逼地发现众路网友在她评论区展开了关于“母性”、“女性气质”、和“冠夫姓”的大型撕X。有人吐槽papi酱独立女性人设崩塌;有人针锋相对说“做妈妈”是女性的个人选择,大骂“田园女权派系”咄咄逼人。女权主义为什么会对”女性气质“如此不满?
 
  今天这篇严肃的文章将跳出这些具体的问题,从“女性主义”新的理论发展来谈谈“女性气质”。
 
  谈起女性主义,女性气质(femininity)和男性气质(masculinity)和总是绕不开的核心概念。通常而言,女性主义理论会从男权主导的社会性别结构入手,进行分析。Laura T. Hamilton等在2019年发表在Sociological Theory杂志上文章,则另辟蹊径,从美国文学中,经典的Becky(指白人女性利用自身的 “性别特权” ,来作为自己的武器,获利途径或者利用男性的借口)形象入手,揭示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女性气质对于性别不平等的影响。
电影'Vanity Fair'(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Becky
 
性别秩序理论 V.S. 交叉视角理论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女性主义的研究有两大传统:性别秩序理论 v.s. 交叉视角理论。作为女性主义研究,它们有一些共同点:
 
      1.它们都认为性别不平等是通过宏观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的安排、文化信仰、社会互动等过程来建构和形成的。比如,职场对育儿的母亲制度不友善,导致女性因为生育而影响职业发展。
 
  2.它们还强调性别的主导性权力,通过文化、信仰等建构出等级制度,并且将他们内化于社会设置中,使其具有自然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比如,无论性别,很多人都认为女性天然具有照料能力,更善于做家务。
 
  尽管从本体论的角度上二者是相似的,但在认识性别不平等的路径上,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别:
 
  1.以R.W. Connell为代表的:强调性别秩序(gender order)的单一类别结构的理论,只有性别一个轴系,即男性主导女性。因此,不同性别之间是男性气质为主导的性别关系,女性在这种秩序下是完全服从、消极的状态。女性气质是作为男性气质补充而存在的、“需要被强调”的意识形态。性别秩序理论强调,男权主导的性别秩序是造成女性不平等境遇的主要原因。女性在这种理论视角里,是完全服从(compliant)的角色,完全消极地服从于男权的性别安排。
 
  2.以Patricia Hill Collins为代表的:强调“交叉性视角”(intersectional perspective)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解释。性别关系不是只由男性气质一个轴系因素主导的,而是由支配矩阵(matrix of domination)中多元的权力要素来构建的。在这个权力矩阵中,除去性别因素外,种族、阶级、年龄等都是和性别是相互联结的,共同作用于女性的不平等状态。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不仅关乎性别问题,还与种族、国籍、阶层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相关联。女性在这个视角里,不再是消极的服从,而是参与者,与男性合作的“共谋者”(complicit)造成并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
 
从“服从者”到“共谋者”
 
  性别秩序理论强调女性气质是完全服从并从属于性别秩序的,女性服从于不平等的性别期望。但这个逻辑好像没法解释女性对于追求女性气质的动机。既然女性气质会将女性引入不利的从属地位,那女性为什么还要花费精力梳妆打扮,提高修养,在女性气质上投入更多呢?
  既然女性选择在女性气质上投入,说明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对个体来说,并非是徒劳和不利的。然而性别秩序理论的单一轴系结构,限制了这个理论的解释力。但若从交叉性视角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女性群体并不是铁板一块,完全相同的,是存在分化的;这表现在不同的族裔,不同的容貌,不同的阶层背景等方面。社会背景不同的女性,在支配矩阵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对于性别关系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因此,交互性女性主义,引入更多元的权力结构,如族裔,阶层,年龄等,扩大了女性主义的适用背景,不仅限于白人中产阶层女性,从而揭示通过女性参与建构女性气质,造成边缘女性群体(非白女)遭遇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Collins认为,在女性气质中,存在等级差异的类别划分,与男性气质的等级相似,Collins认为,女性气质从高到低分别为:主导的(hegemonic),边缘(marginalized)的和从属的(subordinated)女性气质。这其中,主导的女性气质是一段时间、特定地区内最受(男性)喜欢的女性形象的理想类型。作为主导的女性气质,在支配矩阵理论中,会加剧社会对于女性群体的压迫,并且使对女性的不平等变得“合理化”。
 
  在美国来说,完美女性的理想类型就是富有、美丽(肤白、蓝瞳、金发、苗条)的白人年轻女性,而这正是主导性的男权所期望的完美配偶。当这种理想型作为主导在社会盛行时,它不仅仅是一种性别上的不平等,也是一种种族、阶层上的不平等,崇尚着白人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
 
  对女性来说,追求主导的女性气质,是一个“有预谋”的策略,而不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女性会通过精心地“剪裁设计”自己去迎合理想类型的标准,从而通过婚姻、约会等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需要。成功地向男性展现理想气质的女性会获得女性气质的奖励(femininity premium),她们可以更容易的找到帅气富有的伴侣。此外,美貌和名媛身份同样会为女性在女性气质方面加分。女性气质的奖励的兑现情况,与社会背景有关,相对于女性地位较低的社会环境,女性地位更高、自由度更高的社会环境中,那女性气质奖励的额度更高。
 
  因此,在这种主导的女性气质的引导下,女性群体内部会出现挤压的现象。例如在美国社会中,富有漂亮的白人女性,在择偶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其他族裔、阶层的女性,相对于他们找到社会经济地位好的配偶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守住自身优势的地位,通过文化的建构,白人女性被塑造为“贞洁忠诚”的配偶,而黑人拉丁裔女性被形容为“放荡混乱”的。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白人男性,就会绝对倾向于迎娶一位富有漂亮的白人女性作为自己的妻子。由此,在优势白人女性和白人男性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谋”的关系,他们共同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
 
  然而择良偶是人人所愿望的,因此,对于非白人女性的群体而言,要想实现嫁一个白人富有帅气男性的目的,就要变成具有理想特质的类型。对亚裔来说,就是成为一个“香蕉人”,除了肤色不是白色,其他一切都是白人女性的特点,有着白人女性的妆容、着装习惯、生活方式、业余爱好,甚至吐字发音都要一样。
 
  从个体角度来说,塑造出符合主导女性主义的形象,通过婚姻、伴侣关系等途径,获得了物质利益。但从女性整体来说,并没有提升女性的权益并且在加剧性别的不平的。因为女性追求主导性的女性气质,本质上是为了迎合男性的需求,女性的物质利益实现是通过满足男性对女性气质的期待,建立起来的依附关系。女性利益的实现完全取决于配偶,而不是自身,因此女性整体的权益是在被损害。而这一过程中,女性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积极地”为自己挖陷阱。
 
  通过这一理论作者想解释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单一论视角未能揭示出,女性们追捧的主导型的女性气质,尽管有部分特定的女性通过向男性卖弄这种气质,获得了个体或小群体的物质利益,但到头来,加剧了女性整体和女性内部不平等的,甚至还会反过来,导致男性的性别不平等。
 
女性气质与亚洲文化圈
 
  支配矩阵理论的背景是在有多种族差异背景的美国,白人主导性的女性气质影响着社会的择偶关系。那么在中国,或者东亚儒家文化圈,民族差异不显著的地区,是否也有这样追求主导性女性气质来获得物质利益的现象呢?对此,小编只能很遗憾的说,是的。
 
  曾经一度甚嚣尘上的情感专家Ayawawa和她的“PU”、“MV”理论,就是向广大女性兜售这种有毒的迎合男性的“主导性女性气质”。PU指男性潜意识里对后代的不确定性,具体到女性气质上就是女性是否贞洁、是否有很多的感情经历、是否温柔听话等。MV指女性在婚姻市场中匹配伴侣的标准,具体到女性气质上就是女性是否长相美丽、是否拥有好的身材、是否有好的经济背景、是否接受过好的教育等。
Ayawawa一位粉丝的发言
 
  看完前面的介绍,我想已经不需要小编再多言,这完全就是美国故事里“富有漂亮白人女性”的女性气质的翻版。她向受众兜售的核心观点就是,如果要想找一个帅气多金的男朋友/老公,就一定要降低女性的PU,同时提高MV,以此来迎合男性对于理想女友/妻子的需求,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从穿着打扮上下功夫。
 
  但是杨女士并没有因此止步,在解决了择偶问题后,如果婚后老公出轨,或是在情侣关系中男友劈腿,怎么办?杨女士对于信众的婚后困难也给出了指导方案,而这一方案也更加恶毒。拯救亲密关系,要本着“谁痛苦谁改变”的原则,如果老公出轨了,一定是你这个做妻子的没有做好,才会让老公失去对你的兴趣。怎么做?从PU和MV两方面找吧,总有一些地方是做妻子的没有做好,要么学学化妆穿衣打扮,要么改变性格学学娇嗔撒娇,要么就在某些方面多些花样,反正就是为了老公,你要成为无所不能的完美妻子。如此看来,杨女士的理论似乎还是要比“主导女性气质”观念更“高明”和“灵活”些。
 
  除了这些被大家讨论上热搜的话题,还有很多我们不经意发现的,被这种女性气质主导而产生的社会现象。中国的网友经常调侃,韩国的明星很多是“整容脸”,表示看韩国明星“脸盲”,更有明星之间偶尔也会发生“撞脸”的现象。
图源网络
 
  为什么韩国明星的长相如此相似?借助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和解释。在韩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气质,特别是在外貌上有一个“理想类型”,什么样的脸最“高级”,我们尝试总结一下有如下特点,如:脸小,尖下巴,大眼睛,双眼皮,小鼻翼,高鼻梁,皮肤白,长发等。为了变得更符合大众眼中的美女形象,在这个理想类型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医学操作,也就成了合理的事情。在2013年韩国小姐选拔中,有热心网友对大邱地区的前20位佳丽的长相相似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佳丽们的相似程度还是非常高的。有趣的是,票选最高的得主,正是与“平均脸”相似度最高的小姐姐。所以说,“努力还是会有回报的”。当然我们不能鲁莽地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做了整形手术;也不能认为所有做整形手术的人,都是为了通过接近女性气质来寻找伴侣,从而获得物质上利益。
 
  但不能否认的是,主导型女性气质在东亚社会里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它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不仅影响着男性的择偶偏好,更影响着女性。所以聪明的你,下次再看到网红带货,明星穿搭,小红书攻略的时候,不如对比下今天盐巴讲到的交叉性女性主义,你就会更加理性的面对“潮流”。毕竟,在小编看来,真正的是时尚不是随大流,而是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回到开头由“母亲节”引发的“女性气质”的撕逼。“冠夫姓”和“做妈妈”也都是女性的个人权利,这没错。但我们别忘记个人选择也受结构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个人选择”是在不平等的结构框架下做出的妥协的选择。所以,让我们放过无辜的Papi酱,好好思考一下该如何让我们都拥有相对平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Hamilton, L. T., Armstrong, E. A., Seeley, J. L., & Armstrong, E. M. (2019). Hegemonic Femininities and Intersectional Domin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37(4), 315-341.
 
  [2]. Miss Daegu 2013 Contestants Face Morphing. http://jbhuang0604.blogspot.com/2013/04/miss-korea-2013-contestants-face.html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0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