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张露尹
 
责编 | 靳永爱
 
图编 | 胡文波
 
居住模式是一个重要的人口学问题,与社会及家庭变迁紧密相关。一方面,随着年轻人受教育年限增加、更晚进入劳动力市场,和父母同住的时间似乎会不可避免地延长;另一方面,个人主义思想的传播、人口的迁移流动以及持续的晚婚趋势又可能意味着独居变得更为常见。今天,严八就通过Esteve & Reher (2021)和Esteve et al. (2020)两项实证研究,来谈一谈在全球范围内独居(living alone)和代际同住(intergenerational coresidence)这两种居住模式的特征和变迁。
 
1 各国的独居水平
 
图1展示了各国男性(x轴)和女性(y轴)在不同年龄段的独居水平。在25-29岁,独居较为少见,大多数国家的独居率低于5%,仅有少数发达国家(如德国和瑞士)的男性独居率接近三分之一。此外,该年龄段的男性独居率往往高于女性。在50-54岁,独居率依旧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性别差异有所减小。到了75-79岁,独居水平明显增高,且女性高于男性。但总体来说,即便存在国家间的差异,独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相对少见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居住安排占主导。在25-29岁人群中,各国独居率在0-32%之间(德国最高);而在50-54岁及75-79岁的人口中,相应比例分别为0-19%(英国最高)以及0-53%(瑞士、荷兰和英国最高)。
图2展示了各国男性和女性独居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在欧美国家,女性独居率自15-19岁起已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在45岁后迅速上升到较高水平。与之相比,其他国家女性独居率在40岁之前均维持在极低水平,且45岁后的增长速度明显更低。相比女性独居率,欧美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男性独居率的差异更小。
2 婚姻状况会影响独居水平吗?
 
图3展示了实际的和按婚姻状况标准化后的独居率水平。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两者差异很小,这意味着不同国家之间独居率的总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婚姻状况差异的影响,独居水平的国家差异在考虑婚姻状况差异后依旧存在。在欧洲和北美的75-79岁老年女性中,考虑了婚姻状况后的独居水平甚至更高。
3 独居水平是如何变化的?
 
图4展示了独居水平的年变化率。在35岁以前,女性独居率的增加只发生在欧洲和北美地区;而在55岁以后,女性独居率在拉丁美洲增加最快,欧美地区则出现“负增长”(70岁以后)。男性独居率在各个年龄和各个地区均普遍增长,仅在亚洲变化较小。总的来说,男性独居率的增长速度高于女性。
4 独居与社会发展水平有何关系?
 
总体来看,在越发达的国家,独居率越高,且这一相关性在欧美地区和老年女性中更高(图5)。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独居率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正相关仅在老年女性中明显。
5 多少人在跟父母同住?
 
图1展示了69个国家的代际同住水平(即与至少一个父母共同居住的比例)。左侧为实际水平,右侧为根据家庭状况(即生育和伴侣状况)进行标准化后的值。在15岁之前,与父母同住是一种常态,并且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在15-30岁之间,代际同住的比例大幅下降,逐渐被其他居住模式所取代。男性的代际同住比例始终高于女性,且这一差异在20-25岁和45岁时最大。在标准化后,代际同住的性别差异在20-30岁之间有所减小,这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进入劳动力市场、组建家庭和生育子女的不同生命历程。
6 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跟父母同住了?
 
从图3可以看出,在世界各地,15-50岁的人群中代际同住的发生率普遍增加,且用实际数据估计所得的增长率比基于标准化数据的估计值更高。在30岁以上,男性代际同住的实际水平比女性增长更快;在25岁以上,男性代际同住的标准化水平比女性增长更快。不论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代际同住水平在20-29岁增长最快。根据实际数据估计所得,男性代际同住水平在25-29岁增速最大,约为3%;而女性代际同住水平在20-24岁增长最快,将近4%。
7 代际同住增多是因为年迈的父母需要被照顾?
 
代际同住比例的增长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更多了吗?虽然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和北美,老年人的相对比重有所增加,但年龄结构的变化与代际同住的增加只有微弱的相关性(图5;系数:-0.21)。
与之相对,代际同住与家庭状况(即伴侣和生育状况)更相关。Esteve & Reher (2021)将代际同住比例的变化分解成成分变化(compositional change)和率变化(rate change)两部分。前者反映了家庭状况变化带来的影响,而后者体现了其他因素的贡献。结果如图7所示,横纵坐标分别代表成分变化及率变化的贡献值。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和北美,显示出高水平的成分变化,反映出伴侣及生育状况对代际同住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在率变化方面的差异更大,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各国。尽管在很多国家率变化为正,但在一些国家,率变化为负。总体来看,成分变化比率变化更为重要。对于男性而言,率变化的贡献值只在12个国家中占主导,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而对于女性而言,仅有16个国家符合这个模式,主要存在于非洲。对于亚洲女性以及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来说,成分变化的贡献更大。
8 小结
 
总体来说,即便不同国家存在差异,在世界范围内,独居依旧是少见的,且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增长。各国的独居率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但受婚姻状况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代际同住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增加。这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变化的影响,与人口结构的老化只有微弱的相关。
 
参考文献
 
Esteve, A. and Reher, D.S. (2021). Rising Global Levels of Intergenerational Coresidence Among Young Adult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47: 691-717.
 
Esteve, A., Reher, D.S., Treviño, R., Zueras, P. and Turu, A. (2020). Living Alone over the Life Course: Cross-National Variations on an Emerging Issu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46: 169-189.
 
作者:牛津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张露尹
 
责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靳永爱
 
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生 胡文波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0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