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4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研讨会”顺利举办。会议结合了线上直播与线下研讨的形式,邀请中国人口学会、上海社科院、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11位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偏好以及精神面貌等话题展开讨论。

      研讨会由翟振武教授主持并开场,他指出当今中国处于快速社会转型阶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青年人的婚恋行为及婚恋观念。大学生作为当前青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图1 翟振武教授主持并开场

      基于以上社会背景,李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主编)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学生婚育观相关调查,并作报告。团队成员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王东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郑叶昕、闫誉腾,研究生凌宛莹、向灿、王安迪,本科生支雅婷。调查依托中国教育在线网各大院校基本信息和2020年各校高考招生计划,通过多阶段PPS抽样最终抽取样本来自30所高校(包括4所双一流高校,18所普通高校,8所专科院校),覆盖22个省份26个城市,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图2 李婷教授作《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大部分:

一、基本信息

      经数据清理后,调查所获得的有效问卷共9775份。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20.29岁,主要为汉族,城镇户口占比为43%,独生子女占比为35.71%,每月可支配生活费集中在500-2000元,学科专业占比加权后接近高校各个专业的分布。

二、婚恋意愿与观念

      6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结婚,7%明确表示不结婚,同时理想结婚年龄为27.82岁,平均恋爱次数为1.62,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结婚意愿高于预期。但结婚意愿存在人群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性别、家庭、学校层级与地域。其中,女大学生、城镇户口、双一流院校、东部地区、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结婚意愿较低。而在抑制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婚育成本以及工作家庭平衡因素对大学生结婚意愿影响突出,其中男大学生最大的顾虑为结婚成本,女大学生受结婚阻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并伴随着观念的转型;同时在促进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大学生最看重的是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同时也希望兼顾物质支持属性,其中男大学生看重生命历程,女大学生更关注支持功能。在对不同婚姻行为的接纳态度上,大学生对试婚性质行为的接受程度最高,对非传统养育观念接受度很低。

图3  促进大学生进入婚姻的因素排列(单位:%)

图4 对不同婚姻行为的接纳态度

(较为接受,单位:%)

 

三、生育意愿与生育观

      大学生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5,平均意愿子女数为1.36,两个指标的差值代表大学生对生育阻碍的感知。性别、民族、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家庭背景会同时影响理想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数,其中性别和家庭户口对意愿子女数的影响大大超过理想子女数,另外各类大学生的理想女儿数都超过理想儿子数。同时,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和专科院校的理想子女依次增加,理想子女数与意愿子女数的差值依次减小,双一流高校的女大学生感知的生育阻力最大。在对生育效用的感知上,大学生更看重养育子女的意义与情感价值,考虑最少的是子女的保障功能。在所有生育效用的维度上,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感知更为积极;而在对生育阻碍因素的感知上,住房和养育成本对大学生影响最大,女大学生对生育风险的感知更为强烈。在生育配套政策上,大学生支持的依次为降低购房成本、降低教育成本、较低医疗成本、降低托育成本、保障女性就业,且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差异化的政策需求。

图5  提高生育意愿的配套政策前五项

(支持的比例,单位:%)

五、互联网参与与婚育观

      调查中通过三个维度:强度(大学生休闲上网时长)、圈层文化(亚文化圈的参与、APP的适用类型)、信息暴露(暴露于不同类型信息的影响)来衡量大学生互联网参与程度。在强度维度上,大学生休闲上网平均时长为4小时35分钟,休闲上网时长与婚育意愿呈负相关;在圈层文化维度上,在控制其他变量条件下,亚文化的参与情况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婚育观,其中无论男女,关注电竞与结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注动漫和网文则与婚育意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追星的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其与女性的结婚意愿存在负相关,与男性的生育意愿存在正相关;同时,APP的使用习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婚育观,其中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的婚育意愿存在负相关,虎扑的使用与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存在正相关,使用豆瓣与女性的生育意愿存在负相关,使用小红书与女性的婚育意愿存在正相关,游戏类APP的使用主要降低女性的婚育意愿,对男性几乎没有影响;在信息暴露维度上,“晒狗粮”和恋爱育儿综艺会显著提升大学生婚育意愿,暴露于情感八卦消息会抑制大学生结婚意愿,同时国家的生育政策以及专家看法对大学生婚育意愿起到一定正向作用。

      总体而言,首先大学生仍然对婚姻和生育有所期待,但婚育的价值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次大学生面临的婚育阻力较大,且呈现出显著的性别需求差异。男大学生更在意婚育成本,女大学生更在意自我发展机会,这体现了不协调的性别观念转变进程,所以必须考虑统合两性需求的公共政策。另外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还是积极乐观的,但大学生的焦虑问题普遍存在,同时互联网从各个维度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明显的圈层文化。

       在李婷教授做完主要报告的陈述后,王东辉老师基于选择实验进一步探究当代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以及对生育政策的态度。

图6 王东晖老师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与生育观:基于选择实验的发现》

      在择偶偏好上,大学生倾向于年龄小、长相佳、教育水平高、有房、独生子女以及高收入的配偶。但男女对于配偶的职业偏好不同:女性更偏好来自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配偶或外企配偶,对于男性而言,如果潜在配偶在外企或民企工作反而是个减分项。进一步通过意愿支付价格(大学生们愿意放弃多少配偶的收入来得到其他的属性)来衡量各个属性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年龄、房产、教育水平、外貌、是否为独生子女、职业。但男女偏好排序稍有不同,男性对于配偶外貌的排序高于女性,女性对于房产、教育的排序高于男性。此外,男女意愿支付价格的高低也不同。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对于配偶属性的选择偏好突出了经济实力的重要性,但存在性别差异。

      在对生育政策的态度上,当代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水平、育儿支持、托育服务、住房补贴措施均可促进生育,但是育儿津贴对于生育的促进效应不显著。

      在两位老师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数据进行精彩的报告之后,由四位专家进行点评。

1、陆杰华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他先总结了研究的创新之处,并指出下一步应当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细化”三观”研究、适当增加群体比较和细分研究、加强与既往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对话、增加婚育观背后的原因分析、关注婚育观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因素、聚焦婚育观与人生目标关系、关注婚育观与未来婚育行为变化轨迹、更多关注影响婚育观的中介机制、加强纵向数据收集和研究、挖掘研究结论的政策内涵。

2、原新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他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大学生在婚育观变化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从公私领域的视角解释两性在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中的差异,并且关注到网络世界对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入侵。

3、刘汶蓉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她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期待:一是进一步探究青年人的婚恋行为和婚恋观转变的价值基础,二是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探究互联网不同类型的青年人婚恋行为和婚恋观变化的转折点,便于适时的政策干预。三是探究各个圈层中同类同辈群体对于青年人婚恋行为和婚恋观的影响。

4、於嘉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她先总结了有关婚育观念的四个要点,分别是行为与观念转变的不同步、性别差异与性别议题、大学生观念相对保守以及探究婚姻由形成到解体的全过程,然后在如何测量一些关键概念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及互联网与婚育态度的关系,最后落到了政策建议之上。

      最后,研讨会进入圆桌观察与讨论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同时也是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主编:靳永爱、赵梦晗、张洋共同参与讨论。针对直播间观众提出的女孩偏好问题,原新老师引用七普出生性别比展现了女性赤字的事实,并指出调查对象即大学生群体与当下经历过生育事件的群体是两支不同的出生队列,可能持有不同的观念,并进一步提出未来传统的婚姻模式发生变化的可能。

        图7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主编观察团

 

研讨会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u411v7Q9?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0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