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读

近期《Urban Studies》刊发了一篇来自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几位作者的一篇趣文,研究调查了宠物在当今中国城市未婚女性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该文从跨物种城市理论出发,对从广州收集的访谈数据进行检验,得出三个结论:

1)饲养动物的物质条件越来越重要,宠物已经成为社会阶层的象征,也是逃避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安全避难所;2)随着中国职业女性与伴侣动物建立积极的亲密关系,她们越来越多的抛弃传统的婚姻和家庭,成为“新兴女性主义”的实例;3)宠物为主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在线社交场所,成为了社交需要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一种可以接受的安全妥协。文章对当代城市理论中一种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偏见进行了一定的纠正,并强调了中国城市研究中女性中心研究的重要性。

我们这期推送对该成果进行了一个概括性总结,更多细节敬请关注几位作者的原文:

Tan, C. K., Liu, T., & Gao, X. (2021). Becoming ‘pet slaves’ in urban China: Transspecies urban theory, singl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ir companion animals. Urban Studies,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21991721

引言

人类如何处理与动物的关系一直吸引着社会科学家们,人与动物关系空间化的多样性鼓励着我们探索共存的更好方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人与动物相处的有趣故事,例如神话传说中大熊猫曾经是上古神兽,还是蚩尤的坐骑,只因跟着蚩尤打了败仗,被黄帝封印了凶狠的基因,从此成了可爱萌宠。

图1. 可爱的大熊猫

实际上从史前时代开始,动物们就占据着不同的文化地位,以狗为例,通常它会被看做作为忠诚的象征,或受尊敬的祖先的象征,但反过来也成为了“走狗”“狗腿子”“猪狗不如”等称号的灵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将宠物伴侣定为非法,因为它们隐含了资产阶级的内涵,而改革开放后,这一限制逐渐放宽。

在全国范围内,有伴侣动物的家庭数量从2013年的6930万增加到2018年的9980万,到2018年,世界上大约有6700万只猫、7400万只狗和1.1亿只其他物种的宠物。宠物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722亿元人民币,主人每年在每只宠物猫或狗身上平均花费3969元人民币。宠物,成为了中国城市中的大热门,中产阶级们用动物主义的术语来自我认同,他们称自己为“猫奴”或“狗奴”。相比之下,当忙碌的工人们拿微薄的工资和他们所做的艰苦劳动作比较时,他们嘲笑自己是“公司的牛”(社畜)。

养宠物是一项高度性别化的活动。2018年,养狗的主要是女性(87.5%),80后(75.3%)出生,且至少拥有学士学位。中国宠物命运的戏剧性转变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解释在中国未婚职业女性中饲养宠物的流行?伴侣动物是如何促成这些女性家庭的形成的?在传统男性主导的中国城市空间中,养宠物是如何反映性别关系的变化的?

 

跨物种城市理论

当代城市理论具有一种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当城市理论家将城市重新定义为人类和非人类之间复杂交换过程的互动产物时,他们挑战了自然/社会鸿沟的主体/客体二元性,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成员都是人,他们承认非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些城市理论家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城市”意味着有意识地与自然共存,而不是与自然对立,他们已经从将城市化与自然对立的本体论立场转变为自然一直是城市的一部分。

跨物种城市理论源于上述观点。该理论认为,虽然城市化似乎使环境去自然化,并将自然边缘化,但动物仍然是城市景观的次等部分,以批判地塑造城市化实践。动物影响着人类的感受、思考和谈论它们的方式,共同构建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正是这些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之间的相遇,产生了动物的角色和意义,例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灰熊凭借自己的权利成为参与者,科学家、环保主义者、资本家、基金会和其他人类行为者在区域林业政治经济中做出决定之前,它们的存在必须被考虑在内。

图2. 中国的野生动物通道

研究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作者开展了一个关于饲养伴侣动物的中国城市中产阶级(年收入6w-50w元之间)女性的访谈项目。共采访了来自22个家庭的34名受访者,主要来自南方大城市广州,除此之外还有七个人住在北京和上海。她们都至少有大学学历,工作较为体面,比如室内设计师、会计、电视台编辑和保险公司销售经理。作者对每个参与者进行了两次采访,在第一轮访谈中,询问了受访者在他们的宠物上花了多少钱,此外,还询问了参与者对工作、休闲和消费的看法。

受访者们的平均年龄为27.8岁,在34名受访者人中,有30人在第一次访谈时未婚。这一单身的发现让作者感到惊讶,因为在文化中,对未婚的耻辱感从27岁开始。注意到这种模式后,作者决定关注这些未婚女性。于是进行了第二轮补充访谈,询问她们如何将单身与全国的早婚模式联系起来,她们的宠物在她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她们的未婚是否影响了他们与宠物的关系。

研究通过微信进行联系与采访,通过朋友圈作者也注意到,许多参与者使用她们的宠物的照片作为她们的微信头像或分享这些照片在她们的微信朋友圈,我们也询问了受访者为什么会发布这样的媒体内容。

完成访谈后,作者对研究数据进行主题编码,编码后出现了三个主题,下面将对作者的研究发现进行一一介绍。

 

对宠物的饲养进行性别化和具体化

在消费驱动的中国,宠物现在已经成为了阶级的象征。为了应对女性饲养宠物的普遍趋势,网上购物平台已经定制了他们的宠物广告,主要吸引女性买家。他们通过突出宠物的可爱,展示女性和宠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来做到这一点。一个宠物的价格取决于它的品种,血统的纯度,外观和生育状况。拥有纯正血统的宠物往往可以卖到最高的价格,偶尔流行文化的趋势也会增加对特定品种的需求,如“伊丽莎白女王”的柯基犬等等,这些犬要么本身就很贵,要么需要足够的空间来锻炼,所以这些狗也就成为了炫耀性消费的象征。

宠物的主人们花钱给它们买食物与玩具,同时也在消费它们,在中国,有一些与宠物有关的新词非常受欢迎,比如“撸猫”与“吸狗”,主人在消费的同时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但宠物并不是毒品,所以当它们被“吮吸”时,它们的主人真正的在吸食着什么呢?作者认为,其实是宠物作为商品个体而言所具备的积极的活力,当我们的受访者“撸猫”或“吸狗”时,他们消耗这种宠物的“代谢劳动”来获得快乐。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女性更渴望宠物呢?因为在中国城市职场中,81%的人经常加班,他们经常称呼自己为“社畜”,这一名词是“会社畜生”的缩写,起源于日本,用于嘲笑自身异化的劳动。受访者提到当自身的工作要求特别高的时候,她就会拥抱和亲吻她的猫,因为这有助于缓解她的压力。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识到她们的动物伙伴的治愈潜力。她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孤立的、令人疲惫的。和中国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她们离开父母来到城市学习和工作。这种与家人的物理距离加剧了城市生活的原子主义,而宠物成为精神康复的重要手段。

“我的猫让我更有决心生活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这样它们就可以和我在一起10年,20年。”

——来自该研究的访谈材料

受访者们普遍认为,一旦她们开始有了一个宠物,这个伴侣就成了她们家庭的一部分,她们必须在经济上支持这个家庭。在此过程中,她们通过模糊照顾者和受照顾者、活着的家庭成员和假想的非生活商品之间的区别,实例化了跨物种城市理论。

 

将宠物视为亲属和主人

为什么城市中产阶级女性从宠物而不是男朋友或丈夫那里寻求陪伴? 跨物种城市理论认为,非人类也可以成为城市人类家庭的一部分。受访者经常称她们的动物伴侣为她们的“儿子”或“女儿”,饲养这些动物与简单支配的过程不同,这一过程人与动物共同产生了彼此的主体性,人会因为动物去考虑自己居所的大小,会非常关心伴侣宠物的幸福,她们甚至承认这些动物是她们的主人,尽管这是开玩笑的说法。这种对动物需求的优先考虑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把自己描述为猫奴或是狗奴。有被访者提到,她与宠物经常睡在一起,当她半夜醒来去洗手间时,她的宠物也会醒来并陪伴着她,她认为即使她结婚了,她的丈夫也做不到一些宠物会做的事情。在作者的研究中大多数的受访者明确质疑浪漫、婚姻和养育子女的叙事,这些叙事主导了中国公众对性别责任的讨论,例如有受访者提到:

“我这辈子还有很多事没做呢,我想提升我的事业,我想要学习犯罪心理学,因为我小时候喜欢法医电视剧。我的前男友不明白,他只想让我嫁给他,给他生孩子。”

“我不想要丈夫,我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我为什么需要一个男人?我可以自己喂我儿子。”

——来自该研究的访谈材料

这些受访者把她们的职业成就与未来目标,而不是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受欢迎程度,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核心标准。与男性伴侣不同,她们的伴侣动物可以为她们提供陪伴,而不会影响她们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

上述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体现了中国的“新兴女性化”,中国的“新女性”现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与前几代女性相比,她们越来越不依赖男性在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而是更喜欢自己在网上购买的宠物。换句话说,中国新出现的女性化现象使宠物成为人类社会关系的象征。

 

宠物成为网络自我表达的桥梁

我们在研究结果中发现一个意想不到但十分有趣的结论,受访者们经常通过与伴侣动物自拍来表达自己的网络社交。与西方环境一样,中国的自拍也是一种高度女性化的文化习俗,这需要女性美的积极视觉呈现和“自我的网络视觉性”的展示。作者发现,拍摄和发布与宠物相关的自拍为受访者和她们的朋友们在紧张、枯燥和繁忙的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宁静的网络角落。

在采访时,34名受访者中有26人使用猫或狗的照片作为她们的微信头像。当作者问她们为什么这样做时,她们回答说,宠物的头像能够促进她们与微信联系人的社会互动,毛茸茸的小动物的照片散发出诱人的温暖。

“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宠物照片会让你的联系人给你很多“赞”和回复。有些人想和你聊天,却不知道该说什么。聊你的狗是个不错的开始。”

——来自该研究的访谈材料

除了互动外,宠物的照片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个人不受未知的、可能充满敌意的外部世界的伤害。

“我的狗不是我,但鲍比反映了我的真实生活。我不想用我的真照片,因为那会侵犯我的隐私,我把鲍比的照片放了上去。我和他有感情上的联系。他代表了我喜欢的东西,我依赖的东西。如果我用其他的照片,比如卡通人物之类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来自该研究的访谈材料

宠物作为了个人生活的“代言人”,既能够反映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也能够反映当下的生活近况,“宠物”成为了社交需要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一种可以接受的安全妥协。

这一点也说明了跨物种城市理论的重点,即密切关注非人类动物如何与人类共同构建关系,并促进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

 

总结

该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从跨物种城市理论出发,根据在广州、上海和北京进行的访谈,作者想知道这些宠物是如何影响中国城市中产阶级女性的女性身份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泛滥的时代。

研究在诸多层面都带来了一些新的见解。在学科层面,作者一改中国社会学把人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唯一单位的本体论假设,现有的文献研究通常聚焦于人口政策、婚姻等等,这些研究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作者通过宠物与城市中产阶级女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了人类、非人类动物和技术之间的互动。

其次在理论层面上,作者的研究表明跨物种城市关系是如何被性别化和背景化的。宠物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被具体化,进而体现城市中产女性的“新兴女性气质”,同时它们又是如何帮助人类处理开展社交与保护隐私之间的矛盾的。

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男性精英和父权价值观仍然指导着中国的城市规划。作者的文章也论证了在中国城市研究中重视女性中心地位的必要性,以突出动物与女性、城市与自身共同生活在一个超越人类的世界的趋势。

 

原文作者:KrisKK Tan, Tingting Liu, Xiaojun Gao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0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