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最大的瓜莫过于当当创始人李国庆和妻子俞渝在朋友圈爆出离婚并展开大战,互相爆出婚内出轨、同性恋、转移财产等一系列丑闻,吃瓜群众纷纷感叹婚姻不易、甚至提出婚姻如此不如跟闺蜜过一辈子。这并不是今年唯一一桩上热搜的离婚新闻,2019年的诸多八卦事件中,有关离婚的热搜新闻着实不少。6月,宋慧乔宋仲基“双宋夫妇”惊爆离婚童话破灭,7月,亚马逊CEO贝索斯的最贵离婚协议让普通吃瓜群众跌破眼镜,文章马伊琍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令人唏嘘,8月,具惠善安宰贤的离婚大戏揭开帷幕,一度反转再反转。曾经甜蜜的爱情和浪漫的婚礼转瞬即逝,只剩下一地鸡毛和吃瓜群众们的感慨。如今,似乎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了,不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们以结婚率和离婚率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就发现了许多这样的报道:
从标题上看,这些新闻非常令人震惊。如果中国人的离婚率真的高达38%,不婚真的是年轻人中的主流,对于诸多期待着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吃瓜群众们来说,这大概是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个说法似乎真的是已成为事实;而对于于马上又要面临催婚的单身狗们来说,应对长辈们的催婚似乎又有了新的办法:“现在的年轻人都流行不结婚了。而且中国的离婚率都达到38%了,反正结了也得离。”
 
虽然这些新闻真的很吸引眼球,不过我们想说,如果你真的相信了它们就too young了。这些网络新闻背后其实有很多对中国婚姻数据的误读和误解,真实的情况可不是这个样子。
 
一、38%到底是个什么数?
 
其实,此前严八已经多次向大家科普了国家公布的结婚率和离婚率指标的计算方式和真实含义,他们仅仅只是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粗结婚率=某年结婚人数/该年总人数、粗离婚率=某年离婚数/该年总人数。钱岳:人到中年,如何优雅地离婚&朱州:结婚率创新低?这完全是个误会。新同学请自行复习。)了解了这两个指标的分子和分母,你就会发现,用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来反映一个人口的真实婚姻状况是很不靠谱的。这两个指标都会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有学者就曾利用北京市2005年和2010年的离婚登记数据计算过人口年龄结构对粗离婚率上升的贡献率,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北京市粗离婚率上升的贡献率达到31%(谭远发、宋寅书,2015)。所以,中国的结婚率降低和离婚率升高,可不一定就说明了大家都不结婚、大家都爱离婚。
 
话虽如此,你可能还是会觉得,38%的离婚率可是个惊人的数字,即使它不完全是人们爱离婚造成的,也足够说明结婚的人里面有38%的人婚姻确实在破灭吧?对不起,你还是too young了。真正达到38%的并不是离婚率,而是另一个指标,离婚结婚比。
 
离婚结婚比是个非常直白的指标,就是指某时期内每100对结婚相对的离婚对数。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人口中结婚与离婚发生频数的相对关系。计算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把同一时期的离婚对数除以结婚对数。比如,2018年的登记离婚对数是381.2万对,登记结婚对数是1013.9万对,把它们相除,当当当当~38%的离婚结婚比就出炉啦。虽然这个指标非常简单直观,但是关于它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它真的不等于离婚率。事实上,离婚结婚比只是同一时期从未婚状态进入婚姻状态和从已婚状态进入离婚状态的人数之比,它的分子是那些经历了一段时间婚姻生活后选择离婚的夫妻,分母则是那些当年才登记结婚的夫妻,分子和分母并不是包含的关系,而是两批基本上毫无关系的夫妻,它并不能表示已婚有配偶者中有多少对离婚了。
 
与结婚率和离婚率一样,离婚结婚比也会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在进入结婚高峰年龄段的人口规模减少,而大多数已经结婚的上一队列的人数较多时,面临离婚风险的人口基数就要大于面临结婚风险的人口基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真实的结婚率、离婚率没有发生变化,离婚结婚比也可能会升高。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2020年未婚的情侣有100对,已婚的夫妻有5000对,即使未婚者的结婚率是100%,只要已婚者中有1%的人离婚,离婚结婚比也会达到50%。
 
我国其实就正好是这样的情况。我国的高峰结婚年龄是20-29岁,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年龄组的人口规模经历了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1980-1990年我国经历了一个出生人口“小高峰”,而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了600余万。与之相对应的,自2005年开始,婚姻登记对数也开始逐年上升,直到2013年达到1346.93万对后才开始下降。这一结婚登记的“小高峰”正是由于1980—1990年的出生人口“小高峰”逐渐进入高峰结婚年龄所致。此后,由于大部分出生于“小高峰”的人口已经逐渐结婚,进入高峰结婚年龄的人口减少,婚姻登记数也随即出现回落。
 
 
这样一来,进入20-29岁这一高峰结婚年龄且仍未婚的人口规模就要远远小于30岁以上的已婚人口规模。由于结婚事件主要将会在20-29岁这批年轻人中发生,而离婚事件却可以在所有已婚人口中发生,无论是从队列规模还是年龄范围来看,面临结婚风险的年轻未婚人口都要远远小于面临离婚风险的人口。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2015年20-29岁未婚人口与30-59岁已婚人口的规模差异。考虑到25-29岁群体中其实也有超过30%的人已经结婚,同样面临离婚风险,两个队伍的规模差异实际上更为悬殊。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不仅进入高峰结婚年龄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批人还在不断推迟结婚。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初婚年龄在不断升高。这就意味着,在某一年结婚的人可能会因此而更少。因此,未来几年如果中国的结婚率进一步下降、离婚结婚比进一步升高,也无需大惊小怪,这些数字背后有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婚姻的真实状况。
 
二、中国的真实婚姻状况是怎样的?
 
结婚率、离婚率、离婚结婚比,都不是可以拿来准确反映真实婚姻状况的靠谱指标。那么,究竟应该用哪种方式、哪些指标来分析一个人口、一个社会的婚姻模式和结婚水平呢?中国的婚姻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人口学最经典的方法——队列研究方法啦。具体而言,我们需要从纵向的角度观察同一批人在某一年龄的婚姻状态,以此来看这批人的婚姻变动状况。以结婚率为例,只有计算同一批人中有多少人结婚,而非结婚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占多少比例,才能真正反映这批人的结婚水平。
 
我们用2000年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15岁以上年龄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归纳出了中国婚姻的几个特点。
 
第一,30岁以上人口中已婚有配偶者占绝大多数,终身不婚者比例极低。
 
不同出生队列在同一年龄时的婚姻状况,可以反映出我国婚姻状况的变化形势。下图展示了2000年至2017年我国分年龄的已婚有配偶者占比。我们发现,尽管近20年间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国的婚姻模式始终保持着较为一致的趋势。在20-29岁人口中,已婚有配偶者的比例会迅速升高,在30岁之后,超过80%的人口都会脱离单身状态,在35-55岁人口中,已婚有配偶者的比例始终都维持在90%以上,这一比例直到55岁以后由于离婚、丧偶等事件的增多,才会出现下降,终身不婚(50岁以上仍未婚)的比例是极低的。
 
 
第二,初婚者占绝大多数,离婚和再婚者比例极低。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人在45岁时都已经经历了结婚事件,此时婚姻状态发生变动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因此45岁时的婚姻状况可以较好地近似反映一批人的终身婚姻状态。下图展示了45-49岁所有经历过婚姻事件的人口中分性别的初婚、再婚和离婚者的比例。可以看到,21世纪以来,我国45-49岁经历过婚姻事件的人口中,有超过90%的男性和超过85%的女性处于初婚的状态,经历过离婚事件和再婚事件的人口比例均不足5%,且多年来几乎没有很大的变化。这说明近20年来,我国45-49岁人口中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婚姻事件,且维持着初婚的状态,只有极少数人经历过离婚,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在婚姻解体后又会通过再婚重组家庭,重新回到已婚有配偶的状态,离婚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也不是大部分人的长期婚姻状态。
 
注:2010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统计数据并未公布已婚有配偶者中初婚和再婚者的占比,因此略去。
 
第三,结婚推迟,大龄未婚者比例增多,但非终身不婚。
 
如前文所言,我国年轻人口的结婚在不断推迟。近20年间,我国20-24岁、25-29岁以及30-34岁人口中未婚者的比例明显上升。2000年,20-24岁人口中未婚者的比例为68.05%,而2017年该年龄组中未婚者的比例达到81.51%;25-29岁人口中未婚者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6.71%上升到36.01%。30-34岁的大龄未婚群体也在扩大,占比由2000年的4.43%上升至2017年的11.56%。
 
 
不过,结婚推迟并不意味着终身不婚。多年来,20-29岁始终是我国未婚人口比例下降最为迅速的年龄段,虽然其中未婚者的比例随着年份增加在逐渐升高,但是到35岁之后的未婚者比例却始终处于较为稳定的低水平,不超过5%,且变动幅度非常小。此外,我国50岁以上未婚者的比例始终处于极低的水平,长期低于2%,且多年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人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推迟结婚,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在35岁之前就经历婚姻事件,且保持有配偶的状态,普婚仍旧是我国人口婚姻状况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四,再婚与离婚者比例有所上升,婚姻不稳定性增加。
 
除了结婚推迟之外,我国的婚姻不稳定性也有所增加。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过婚姻事件的人群中,再婚与离婚者的比例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离婚者的比例,在所有年龄组都出现了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婚姻的不稳定性在增加,人们面临婚姻解体的可能性有所上升,婚姻关系更加脆弱;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婚姻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的生动反映。不过,无论离婚者和再婚者的比例如何升高,变化的幅度仍旧有限,这部分人相对于总人口而言仍是少数,占比都不超过5%。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已婚有配偶才是一生当中绝大部分时间的常态。
 
经过这么多数据和图表的分析,相信你也明白了,至少在过去的这二十年里,我国的结婚水平还是很高的。虽然婚姻不稳定性增加了,离婚的人增多了,但是离婚群体相对于初婚大部队来说还是少数派。中国的离婚率并没有达到38%,离婚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虽然年轻人当中看起来是有更多人不结婚了,但这只是暂时的状况,过了30岁、35岁,大部分人还是会结婚的,不婚也还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而且,很多年轻人可能并不是“不愿结婚”,而是“没找到合适的”,在婚姻推迟和离婚率上升的背后,有受教育年限延长、婚恋观念变化、婚姻匹配难度加大、人口流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想找到一个方方面面都契合的“灵魂伴侣”,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虽然用38%的离婚率来应对催婚是不太现实了,但你或许可以拿我们的数据告诉长辈们:不要太过担心,我们最后还是会结婚的。
 
最后,我们想说,结婚只是多种家庭形式当中的一种,它应该给人带来幸福而非负担。单身未必不快乐,婚姻未必是爱情的坟墓,离婚也未必意味着不幸福。无论你处于何种婚姻状态,只要是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幸福快乐的,那就都是再好不过的啦~
 
本期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刘雯莉
 
责任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赵梦晗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靳永爱
 
图文责编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杜姗姗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和就业统计分析技术[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谭远发,宋寅书. 人口结构变动对粗离婚率攀升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5,37(02):34-40.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2篇文章 10天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