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健康二维码到新增病例统计,数据科学在疫情期间快速地展现出其在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地位。疫情让我们看到数据应用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也通过数据更深入地了解疫情的发展与传播。
 
基于此,澎湃新闻于9月17日下午在上海举办了以“疫情之下的数据表达”为主题的2020年数据创作者大会,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李婷教授受邀参加了以“数据报道如何挖掘专业价值”为主题的圆桌讨论。
 
围绕着人口学者在疫情之下的作用、数据的传播形式和数据的想象力,李婷老师跟主持人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以下简要呈现。
 
Q
 
疫情其实在狭义上来讲是一个公共卫生的议题,您的专业其实跟公共卫生并没有一个非常直接的联系。那么最开始是怎么想到来做疫情研究的呢?您过往的背景是如何帮助到这次的研究的?
 
李婷:
 
对于人口学者而言,我觉得参与到这个疫情研究中对我们应该说是本能吧。至于为什么,我先介绍一下我们人口学。其实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它就是要算人口变动的情况,但是人口变动其实有三个基本过程,一是跟生育、家庭、婚姻有关,然后是死亡过程,跟健康老龄化、疾病有关,最后还有一个迁移流动。
 
你看到这个疫情,它虽然好像是一个狭义的疾病问题,但实际上它有非常大的社会的外部性,就是因为它有这种社会的外部性,所以才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并且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冲击。恰恰我们人口学研究的就是这些,任何一个现象,不管它到底是一个疾病现象,还是一个恐怖袭击或怎么样,我们去关注的是这个现象的社会的外部性,它对群体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人口过程的一种变动。所以说我觉得我们这个学科从一开始切入进这个疫情或者关注疫情就是一个本能的过程。
 
但是我们关注疫情的过程跟大家关注新闻不一样,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样去解释它。就是说,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的外部性,比如我们会做一些疫情过后离婚率会不会上升、人口结构和家庭模式的变动、人际交往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等类似这样的一些分析。这个是我们专业的一种优势,也是我们专业能够在这个疫情中做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李婷(中)在圆桌会议中发言
 
Q
 
您认为写给普通读者的数据要怎么做?有人认为数据科学依然是有门槛的,因此需要简单化或者根据读者的兴趣定制。
 
李婷:
 
我们也有做公众号,虽然传播量不高(离10w+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做给学生看的,其实是跟年轻人对话的,是以科普性为主的。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搞得比较活泼,或者说不严肃吧,话题也会尽量选一些轻松但是也有社会意义的,语言可能也会比较活泼一点,或者不是那么严肃的表达。
 
然后我们也会有很多配图,可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特点吧。因为科普和与年轻人对话的初衷,这个风格就一直延续下来。当然我不能说我们这个传播很成功,但至少它可能就是我们的一种风格吧,它也是一个我们的辨识度。
 
但是我作为一个观众读者来看这种可视化新闻,我觉得特别能打动我的数据新闻是有很强的人文关怀的那种。因为可能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很多人他不会去认,因为有知识的门槛,但是情感上的共鸣才是能最能调动每一个人的。可能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他get不了,但是情感上的理解他就会有很强的共鸣,他就愿意去看和传播。
 
比如说方洁老师他们做的,传播度非常广,连我妈妈都看,他其中传递的这种人文关怀能够打动人。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传播当然和数据形式有关,但是他可能还是跟题材和你所传递的价值和意义相关。当然我不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能遇到一定要有人文关怀的题目,但是我们的数据,就像这个主题一样,要看到数据背后的真正真实的人生和它所传递的情感。
 
Q
 
在“数据报道如何挖掘专业价值”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您和您的团队未来有什么计划?
 
李婷:
 
我来这个交流会的时候,我自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我作为一个学者、专业研究者,还是要做公众号,都要面临有时觉得数据很多,然后另一方面数据很少的困惑。
 
这个困惑是怎么来的?数据很多是因为发现好像到处都有数据,数据很少就是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该怎么用,不知道落在手里的哪些是有价值的,什么是能够挖掘的。
 
所以未来我想做的其实就是培养一个数据的想象力。这个可能有直觉的,也有积累的,也有去广泛涉猎,去看同行在做什么的。然后到我们专业,经常会说这个社会学的想象力,我们要做成功的数据作品,不是在于你的数据技术如何高超,这个技术我想对所有的人来说,它最后会变成一种标准化。但是差别在哪儿?差别就在于你的想象力,想象力就是怎么用数据,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找到一个好的问题。这个才是决定高下的一个标准。所以我也讲到来这个交流会是想获得更多的想象力。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