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大学时期开始就不断听到学文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学社会学以后找不到工作的观点,头几次听说的时候也不懂,也跟着害怕,觉得我是不是提前失业了。后来越学越爱之后再听到此类论调就气愤,觉得说话的人基于个体经历或刻板印象不经考察就表达这样一个过度泛化的观点是非常有问题的。最近又看到一篇文章讨论文科女生的职场劣势,并不断提及这些就业非常困难的女生毕业于社会学、社会工作之类的专业。忍是忍不住了,但是不能乱怼,毕竟我是学社会学的,我们没白上那么多研究方法课要看得通透说得客观有理有据是不是。
 
我听过的“学社会科学没有就业前途”一类观点有两个共同特点:1. 作者本身要么不是社会科学业内人士,要么是读了社会科学毕业后遇到就业困难的年轻人,比如这个:
(来自知乎)
 
2. 文章以典型事例、议论、基于经济走向的整体判断和访谈为主,或热衷于排名,比如这个:
(成功加入最没前景俱乐部)
 
第一个特点犯了信息不对称和个体偏误的问题,难以确保观点准确性。第二个特点使这些网络上的观点近似于常人方法学或是样本量极小的质性访谈研究,在分析方法上不严谨,虽然听着令人害怕但缺乏科学信服力。因为很想说明学社会科学不等于失业(当然,我没说学社会科学一定不会找不到工作,任何专业都有就业困难的风险,这点后面再谈),所以我直接带毕业生调查数据来说话。
 
这篇文章要澄清几个(很多个)问题——
 
会失业吗:社会科学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与其他专业大类相比更低吗?
 
能干点啥:社会科学就业面更窄吗?
 
能搞钱吗:社会科学毕业生起薪更低吗?薪资随学历和工作资历的增长更少吗?
 
活得好吗:社会科学毕业生就业后各方面待遇更差吗?
 
为什么真的没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跟学了社会科学有关吗?
 
先上答案:不一定,不是,不是,不是,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大,
 
正文开始。
 
一、初次就业率
 
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出版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社会科学专业所属的法学大类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经管理工专业,高于文学、历史学、农学。30%的法学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已确定就业单位。从初次就业率的绝对数值来说,社会科学确实不是最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
但是,社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就业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度呢?一项相关研究发现,尽管经济、管理、工程类的专业毕业生比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专业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 (Jun 2016)。也就是说,社科专业就业率不一定就真的低于经管理工等热门专业。
 
二、就业行业分布
 
与“社会学/社会科学就业面窄”的刻板印象相反,该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较理工经管专业更广。与41%的经济学毕业生就职于金融业、70%的教育学毕业生就职于教育行业相比,法学没有占比特别大的就业行业,而是在教育、公共管理与公共组织、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之间相对平均分布。这说明一方面社会科学的就业面比人们认知的要更加宽广,另一方面也侧面印证了“社会科学对口专业少”这一观点。人们的刻板印象在于对口专业少等同于就业面窄,但其实并非如此。对于以通识视角、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为核心的社会科学专业来说,完全对口的专业或多或少带有研究导向,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岗位需求也比较少,但社会科学传授的分析方法、管理策略和写作训练能够给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道路选择。
在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法学毕业生中,22%就职于党政机关,23%在国有企业,21%在民营企业,其余分布在科研单位、高校、中小学、三资企业、事业单位等。
三、起薪与学历-薪资的相关性
 
在所有学科门类中,法学的平均起薪并不低,高于经济学、工学、医学、管理学,仅次于理学。中位数6000也是所有学科中最高的,标准差小于经管理工医,说明法学大类专业的起薪比较稳定。有学者运用参数估计的生存模型分析发现就求职难度来说,工科、商科毕业生比法学、自然科学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就薪资水平来说,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毕业生的收入更高(Jun 2017)。
四、其他就业状况与待遇
 
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法学大类毕业生中有65%在东部地区工作,该比例在所有专业门类中仅次于艺术学毕业生。
66%的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法学大类毕业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该比例高于其余所有学科门类。
法学大类中41%的毕业生签约为三年级以上的长期合约,81%的毕业生初次就业获得完全五险一金,该比例在所有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的专业大类中最高。
五、影响社会科学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结构性因素
 
我想说的是一个专业读完出来找工作困难,很大可能不是专业本身的问题,更不能简单归因于这个专业没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大学读社科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读的是文科,而高中读文科的较大比例都是女生。女性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文科女生就业内卷是因为读了文科”或是“读社科找不到工作”的虚假相关。
 
其次,高考报志愿的机制使得高中读文科的学生很难报考大学中的理科专业,而高中读理科的学生则更有可能在大学学习偏文科的专业,尽管如此选择的人不多。而高中的文理选择与认知能力、个人禀赋、兴趣爱好、家庭背景都有关联,单纯把大学专业作为就业困难的根源,不免忽略了影响一个孩子做出关于高中文理科以及大学专业的决定过程中牵涉到的众多个人、家庭与社会因素。总之,这个锅我社科不背。
 
再者,高校类型对毕业就业有非常大的影响。自从高校大规模扩张以来,院校声望和排名对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的影响更大了(Hu and Vargas 2015; Hu and Hibel 2015; Jun 2017)。同样是学习社会科学,二本及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可能比一本或985、211院校毕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因此我们分析社会科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考虑到专业、学历和院校类型的交互作用,而不能一概而论某一专业就是有或没有“前景”。
 
总的来说,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劳动力供给过剩是经济结构性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扩张速度快于社会建设其他方面(例如产业结构转型、知识型经济、教育选拔与分流体制、文化艺术等)的结果。“文科生无用”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国情,同样需要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法。写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客观看待一切例如“某专业无用”“某专业天坑”的论调,仔细思考一下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不能也不应由专业本身来背锅的原因。
 
本文局限
 
以上分析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本文观点基于二手资料阐述,未能获得原始数据集进行分析。以后如果有机会偶遇质量好的调查我会自己跑个数据跟大家分享发现。第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中“法学”大类不仅仅包含社会学、社会科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就业前景争议较大的专业,也包含法律等职业声望与平均收入都比较高的学科,客观上存在法律专业的数据拉高平均值的可能。对这个疑点的验证还是要靠专业划分更细的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利益相关
 
本文作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学习及工作,观点可能包含个人立场。
 
数据来源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Hu Anning & Hibel Jacob. 2015. "Increasing heterogeneity in the economic return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urban China",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2(3): 322-330.
 
Hu Anning & Vargas Nicholas. 2015.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horizont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70: 337-358.
 
Jun Kong. 2016.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for Fresh Graduates in China", In Unemployment-Perspectives and Solutions, Edited by Liu Yang, IntechOpen.
 
Jun Kong. 2017. "Derterminants of Graduates' Job Opportunities and Initial Wag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156(1): 99-112.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3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