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其实最近同时处在社媒和舆论之巅的丰县和谷爱凌何尝也不是在另一条光谱的两端。一端是从过去到现在,一端是从现在到未来。不认识过去何以走向未来,而有了未来才更有勇气面对过去】

2022的北京冬奥,可能是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也在某种意义上,向我们展现出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光谱。就如奥运会本身一样,一方面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荷尔蒙的碰撞,洋溢着古雅典以来的"运动家"精神,一头又是无比可避免的职业化,一切都是作为可供展览的商品。而因为冬季运动相对夏季奥运较高的门槛,这条光谱显得更加明显。

光谱的一级是周洋、范可新、徐梦桃,他们成长轨迹符合我们曾经的叙事传统,他们几乎都是东北国企改制下岗的工人家庭子女。为了维持生活,他们的家庭或者经营彩票店,修鞋铺或者烧烤店。在他们成长的故事中,过人的天赋纵然重要,但无论是他们还是旁人的叙述中,挫败、坚持、艰苦依然是突出的关键词。他们也许不善言辞,在采访或者谈话中可能略显笨拙,但说出的话语是亲切而熟悉的,在他们的叙述中,为了国家荣誉拼搏与为了改变自己家庭命运的奋斗融为一体,我们既能感受到以前集体主义的影子,也能看到新一代个性的光芒。

当然其实在他们的一侧,还有我们没有关注到的更多的运动员,不光是没有走向领奖台的国家队员,从少体校到省市代表队到国家队陪练替补,光谱的那侧其实是绵延的。但是跟上面几位名将一样,在他们身上,你的直观感受更多的是运动本身的魅力,而不是关注运动员,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大颗粒而不是精巧的。

光谱的另一侧自然是谷爱凌,可能因为是自己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的高关注,这个"别人家的小孩"横空出世,可以说是冬奥会最耀眼的明星了。谷爱凌的叙事模式,在奥运会上,是我们并不那么熟悉,或者才开始熟悉的:各种优秀的标签傍身:名校、天赋、年轻、美貌加上家世的话题性。中英文切换流利,言谈落落大方,国际视野,开口就是全人类。在她身上,几乎可以观察到体育职业化的极致,甚至以后很难再发现这样的例子。用马克思的理论,谷爱凌作为一种现象,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到了"异化"的程度:即所有的要素都可以成为商品。

中美身份自不用说,这是她整个故事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设定,后面的所有标签都会显得黯淡。在此之上,年轻美貌自然是题中之义,女性主义更是现在炙手可热的潮流点,虽然这两个摆在一起有点扎眼,但商品的逻辑是可以做到分裂但又自洽的,就像在香烟上印上吸烟有害健康,并不影响销售一样。自然后面的"学霸""天才"人设也会增光添彩。这一切让她,而不是所从事的运动,成为了万众的焦点。在她身上"明星"的身份比运动员来的更耀眼。当然没有只有靠天才就能成功的例子,谷爱凌自然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努力,所以我觉得,如果作为人设,现在的中国,可能"完美"并不是最受欢迎的设定,显得离一般人生活太远,可以适当吃吃韭菜盒子接接地气,而后期恐怕也要着重宣传一下其实她与普通人一样,也有失败,也是通过一次次坚持才达到目标的。

当然光谱的中间点是谁,恐怕是朱易吧。小姑娘拥有谷爱凌一般的背景,却没有她的运动水平,能给她的褒奖也只有她尽力了。不过正因为处在中间,围绕她的舆论攻防也是最有意思的。可以看出随着比赛的进行,舆论的不同。团体赛跳出史无前例的低水平,争议四起"我的科学家父亲"。比赛结束,攻守异形,大佬加上各种声音四起,"我们本来就不行,换谁都一样""小姑娘美美哒尽力了""你们是网暴""人家预选赛发挥的最好,虽然只有一个一分钟片段",反复横跳之迅猛,一时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个人比赛结束,花滑三十年第一次没进下一阶段比赛,一边是"我们尽力了",一边是"她确实滑的不好嘛",两边开炮中间卧倒,吃瓜群众好不热闹。

这届冬奥必然会成为许多人记忆中的盛会,至于是不是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拭目以待还是道路以目,天知道。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3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