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 杜静漪 陈秀华 赵鹏 巫锡星 姚若水(中国人民大学大创2020项目团队成员)

图编 | 陈秀华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责编 | 吕利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1978年开始,春节成为了城市与农村的重要交互窗口。往返的打工人像信使,一头连着梦想,一头牵着乡愁,创作出一首首打工诗歌。转眼已是2022年,这也是“就地过年”倡议发出的第二年,许多农民工因为疫情只能再次留守工作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再一次“失约”的“信使们”的面孔,在他们记忆中越来越模糊,在他们的诗歌中却越来越清晰。

 

假期留校的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牵扯到的社会根源是复杂的,户籍制度、教育体制深刻捆绑在一起。关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与身心发展的问题犹如一根刺扎在人们心中。尽管相关政府部门、许多公益机构和社会力量都给予了许多关注和支持,但卡点依旧存在,留守儿童关怀模式的探索进入到了攻坚的困难阶段。面对这种“困境”,我们还可以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呢?

 

  “依托语文课堂的新诗教育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基于此,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某大创团队曾就“留守儿童的新诗教育和接受问题”展开了调研。让我们一同走近留守儿童的小小新诗世界。

 

新诗教育能给留守儿童带来什么?

留守儿童新诗教育现状

(坐标:江西)

我们调研小组向三所江西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和语文老师发放了两次问卷,景德镇、万年和秋口的三所被调查小学向我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语文老师安慰刚与父母视频通话的留守儿童

 

我们发现,语文老师对留守儿童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与语文教师的亲密度将对儿童新诗接受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留守儿童和他们的语文老师

 

为了更好地为留守儿童制作新诗集,我们继续调查了学生们的偏好,发现留守儿童偏好以视频而不是文字的方式学习和欣赏新诗,并且留守儿童对手机碎片信息的依赖已经十分严重。这也引发了我们对留守儿童所处的语言学习环境的进一步担忧。

 

基于这些发现,我们认为有必要让留守的孩子们接触到更有启发性、教育性的、更优美的语言,并充分挖掘语文老师对留守儿童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而新诗教育是一条合理的路径。

 

与留守儿童在一起

 

江西调研小队一共3人,我们走访多地,内心留存了许多有关这次调研的深刻记忆。

陈秀华:“在万年县五小,许多留守儿童因为家庭贫困、父母离异而长期留守学校,一些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留守儿童。在周末或假期,老师们轮流去学校看护学生。他们甚至自己从家里带一些衣服鞋袜、书籍文具给孩子们。”

 

巫锡星:“景德镇、婺源县、万年县几所小学里,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几乎是停留在课堂上、教材中的那几首,除此之外再无更多。”

 

赵鹏:“回忆起鲁迅的《风筝》,对于留守儿童来讲,那“风筝”是不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留守儿童隐匿在孩子群中,却又总是独特地被当地老师记挂在心里。”

 

新诗教育专家访谈

(坐标:北京)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由此得到人生的三大境界。最初,我们熟悉于自己所熟识的表象事物。如被长辈所教导那样,“你们现在这个年纪,是最美妙、最无忧无虑的时候,你们要好好珍惜。”对于这样的训导,编者和小读者们的童年时期都再熟悉不过,但那时的你我他都难以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在后来,通过阅读、学习、行旅等途径,小读者们可以摆脱“20xx 年的江西省 x 县 x 市 x 小学的学生 xxx 同学”的身份。成为“20世纪初,春日江南古城青瓦巷中打着油纸伞的美丽姑娘”,成为“1980 年代,戈壁荒漠的列车上心碎的少年”,更可以成为一座桥、一块砖、一场梦、一个概念、一种情感、一声叹息、一抹朝霞。我们希望新诗能给留守儿童带来一个舞台,坦诚自由地展现和表达自我,也深入触动地接受和理解世界。

 

专家访谈

 

新诗的教育能够带来诸多启发,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在京小组成员先后访问了几位有关留守儿童问题及新诗及其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对解读问题的路径进行拓宽、对已有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的角度和思路。
 

 

林喜杰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

海淀区中小学戏剧教育项目群体课题负责人

中国演出行业学会艺术普及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小学的诗歌课,他们可以跟音乐舞蹈综合艺术课程结合起来,一起上。它不仅仅是一个阅读,不只是语文课当中的一些事情。往往,中小学当中的诗歌的解读,完全是语文式的,而不是新诗当中的理论批评式的,这就是非常大的难点和难题,教授者、接受者与新诗的沟通都变得很难。”

 

张洁宇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

“新诗的选目其实它是要更宽泛的。要兼顾到不同的儿童群体,这也许会是你们的研究对于新诗选目问题的贡献——如何阅读、如何对待友情、亲情,如何看待父母的缺失和父母的艰辛......用文学的方式提供出一些理解的途径。”

 

团队成员调研感受摘选
 

短短几日的调研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触动与回忆,我们用目光丈量着,用耳朵倾听着,用心灵感受着,“他们”的一切。

 

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在交流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调动了所有积极性,希望能够在引发兴趣的同时,更加谨慎和冷静地面对具体情况。概括来说,此次调研,触动人心,具体实际,成果颇丰。
 

——杜静漪

《下沉》

许是飘久了,

心已迟钝。

感同身受,

系着一根长长的棉线,

飘着的,

仅是一片薄薄的塑料。

 

沉了下来,

孩子手里的金鱼风筝。

沉了下来的,

是我感到苦涩的荣幸。

——赵鹏

 

再回忆起那近乎新诗荒漠的留守儿童学校,我更深感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缺失。我们这个社会应该为留守的孩子们做些什么的。如何为留守儿童的新诗教育构建更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在荒漠中种下绿洲,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思考与努力。在信息社会,留守儿童阅读、写作各式各样的好的新诗,不是件触不可及的事。

——巫锡星

 

看着照片中稚嫩天真的脸庞,心里难免泛起涟漪。他们理应和普通的小孩一样享受快乐无忧的童年,但他们在内心筑起壁垒,像浑身是刺的小动物一样用隔绝世界的简单方式保护着自己。希望吧,我们能够用新诗融化他们,因为他们都一样。

——姚若水

 

或未结束
 

留守儿童并不缺乏感发生命的内容,他们是方音的隔代传承人,他们用短暂的童年感受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在自己所处的狭小空间中展开。如果足够幸运,他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从信息社会孔隙中漏出的微光里感受工业社会的脉搏和呼吸,审视自己所处的农业社会。但他们缺乏便利的阅读条件,缺乏观察更多生活方式的途径,缺乏从各种渠道体验更长远的人类历史、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深刻的自我认识的机会,而疫情在这重重阻隔上更添一道障碍。希望这些留守儿童们: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i]

[i] 节选自陈梦家《一朵野花》,收录于团队编撰的新诗读本《我沿着气泡攀登》。

 

附录:

基于对江西省实地考察的研究、以及与几位专家学者的访谈交流,本项目结尾试为留守儿童的新诗教育中暴露出的以上短板弱项进行探索实践,自主编纂适合小学高年级至初中(9-12 岁)的留守儿童阅读的新诗读本,以求为留守儿童美育教育及新诗普及教育寻找发展思路。

希望这部诗集作为本项目的结束,也作为留守儿童新诗教育的一种尝试的开始。

留守儿童新诗读本设计方式

诗集以专题为单元,按照诗歌的抽象程度,以及诗歌内容与读者群体的生活贴近程度进行顺序递进。每单元下选有 3-4 首呼应专题主题的新诗,每首诗标明作者,配以简要介绍,并在诗后编有开放性的互动问题若干供读者参考作答,给予读者以创作灵感,或辅助读者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在阅读本诗集时,小读者可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进行阅读。诗歌重在体会和感悟,能够通过哪首诗带来精神上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就可称这样的阅读体验有所收获。每首新诗后附有互动题目,形式多样,其中不乏帮助读者打开思路、自由创作的开放性问题。在此倡议所有读者尝试回答。题目没有固定答案,也不同于课内作业、考试,无人检查审阅,每位读者的答案都是独一无二的。读者不妨将这些题目作为新颖的话题,和自己的同学、父母、亲友、老师分享,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诗集排版松散,旁有留白,读者也可将自己阅读时的任何灵感或想法写在留白处。让这部诗集成为读者少年时代的“灵感记录册”,数年、数十年后,重新翻看这些篇章,或许会被当时自己的丰富的想法和细腻的情感所惊艳。

编者通过这部新诗诗集希望让小读者们体会到:我们所处的时空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其中发现美的蕴藏,万物美好,万物皆可成诗。

 

 

话题:



0

推荐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323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以人口学的视角看世界,传播有趣的人口学。

文章